在與 Cursor 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的專訪中,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:
「不是界面消失了,而是界面變成了人的思維映射」
這不只是一句形容,而是對未來人機交互本質的重定義。傳統 UI 設計的核心,是引導人類去理解系統;而 AI 原生設計,則是讓系統去理解人類。這場轉變,正在讓「AI 成為 UI 本身」
UI 的角色正在轉變
在 Cursor 的實踐中,傳統的按鈕、表單與操作邏輯,被「語境」與「意圖」取代
設計的重點不再是「呈現操作」,而是設計能與 LLM 溝通的容器一種隱性的、語意驅動的 UI
使用者不需要學習規則,也不需要遵循流程
他只需說出目標,AI 就能根據上下文、操作脈絡與對話歷史,主動完成任務
🧠 設計師要設計什麼?
Jonathan 說得很明白:
「設計師不再只是畫畫界面,而是要設計 prompt 的邊界與語境的秩序。」
這意味著,設計師的工作從「定義按鈕功能」變成「定義 AI 理解語意的場景」。
在傳統設計中,設計師負責把功能視覺化,例如:
「需要刪除功能 → 畫一個垃圾桶圖示 → 點擊即執行刪除。」
但在 AI 原生設計裡,邏輯完全倒過來:
「使用者說『幫我把重複的 code 刪掉』 → 設計師要讓系統理解這句話的語境、意圖與操作範圍 → 組合成 prompt,給 AI 正確的任務。」
因此,設計師設計的已不是單純 UI,而是:
- 如何承接語意(使用者說了什麼)
- 如何構建語境(他選了什麼 code、做過哪些操作)
- 如何生成 prompt(讓 AI 能理解並執行)
- 如何展示 AI 回應(讓使用者可修改、可追問)
換句話說,設計師要設計的,是 人與 AI 之間的語意轉譯機制,而這就是所謂的「AI 原生容器」
這也是為什麼 Jonathan 強調:設計師未來的角色,是「語義設計師」與「prompt 策展人」,不再只是畫面編排者,而是設計 AI 如何理解人的橋樑
容器才是新的設計單位
Jonathan 提出了「容器」的概念,這是 AI 原生設計中的核心建構單位。容器不是視覺上的框,而是一個能夠承接語義、回應意圖、支持多模態交互的空間
設計師要思考的不再是按鈕怎麼擺,而是「使用者在這個場景裡會說什麼?想幹嘛?有哪些模糊但可推理的需求?」
容器要能內建語義結構、prompt 模板、互動邏輯,以及與語言模型的接口
設計師的新能力
Jonathan 的觀點很清楚:過度專業化會被淘汰,因為 LLM 本身已經具備跨域知識的能力。而人類設計師真正的競爭力,是成為一個能與 AI 有效對話的設計橋樑
設計師未來需要懂得:
- 如何建構語境與意圖模型
- 如何讓使用者操作變成有效 prompt
- 如何讓 AI 的回應變得可修改、可修正、可調整
結語
AI 正在吞噬 UI,這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已在 Cursor、ChatGPT、Notion AI 等產品中真實上演的劇變
當界面變成語意、任務與語境的載體,設計師的角色將從「擺好畫面」走向「設計智能交互」
AI 不是你的設計工具,而是你設計的對象本身
你,準備好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