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團隊做職涯服務新產品的過程中,有一個殘酷的現實被不斷驗證:
如果服務只停留在「知識輸出」,就算聽起來再溫柔,再有內容,對用戶來說依然沒什麼價值
我們的產品很單純,就是「專家諮詢」找最好的老師,解決你會有的問題 但我們馬上就遇到問題…
你的痛有多痛?
最常見的進場需求是:
「我覺得自己履歷寫不好,可以幫我看一下嗎?」
如果我們按照 5 Stage of Awareness 來看,直接進場的客戶實際上已經是到 Solution Aware 甚至是 Product Aware 的階段了,這也是多數諮詢用戶的來源
我知道自己需要幫助,我知道諮詢可能可以解決我的問題,所以我要找看看有沒有這塊的資源
但,這層因素會篩掉一批「不夠痛」的用戶,試想,有多少人願意花一小時 3000 讓人幫你改履歷呢?
拆解底層的需求
在詢盤的客戶眼中,找不到好工作的原因是我「履歷寫不好」,找工作是果,履歷不好是因; 但有沒有可能,「履歷寫不好」也是一個果,如果是那它的因是什麼?
抱持著這樣猜想,我們嘗試去分類這些用戶的狀況,我們發現其實可以分成三類
- 有成果,但不會翻譯 → 缺的是「職場語言翻譯力」
- 做很多事,但方向錯 → 缺的是「職場策略思維」
- 沒有值得寫的成果 → 缺的是「重新設計未來任務」
發現了嗎?這三種狀況對應到的正式更深層的因果關係,而 99% 的產品只對應到「改寫文字」這一層
能完美解決這三種狀況,是個體老師的價值;標準化、規模化的解決這三種狀況,是平台的價值
諮詢與陪跑的邊界
很多人會把諮詢跟陪跑混為一談,如果我們用靠近成果的程度來區分兩者
- 諮詢主軸是:找到問題,最多就是根據你的現況給你一個 Solution
- 陪跑主軸是:拿到成果
這裡有一個認知偏差就是,如果用戶已經知道 Solution 那為什麼還要陪跑?
這答案也蠻簡單的,你想減肥,營養師給你了菜單,但你懶、不想做、或是做了可能有問題 這些都是阻礙你「拿到成果」的絆腳石,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問題!
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成果而服務,離成果越遠折現率越高,只有成果才是最值錢的,因為
成果 = 問題被解決 = 效益 = 我知道問題價值多少
而你身為價值的提供者,會抽取價值的一部分作為你的勞務支出
總結一下
這次實驗帶給我們三個核心反思:
- 諮詢是診斷,不是輸出知識
- 陪跑是改變,不是陪伴焦慮
- 標準化是規模化的低標,但成果才是護城河
市場很誠實,用戶只會為「能帶來改變的成果」買單 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知識輸出,最終只會淪為 Google 或 ChatGPT 的替代品 這次實驗讓我們更清楚:
真正有價值的職涯服務,核心不是內容,而是成果
當我們能持續幫助用戶拿到升遷、跳槽、加薪的實際結果,才算找到產品的生存之道 而這條路,既不容易標準化,也註定不會簡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