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服務視角下的包網平台 05:從 GGR 拆解博弈產業的成本結構

微服務視角下的包網平台 05:從 GGR 拆解博弈產業的成本結構

2025-10-21

從支付通道的 1%,到遊戲商的 15%,再到系統營運與微服務結構,GGR 的蛋糕被切了好幾層。這篇從支付下分講起,帶你理解博弈平台的分帳邏輯與成本結構。

從玩家儲值的那一刻起,錢就不是原本那個錢了。中間經過多少層通道、被抽多少成、進了誰的口袋,才是理解博弈平台利潤結構的起點。

支付是分帳的開始:從三方到第四方支付的差別

在博弈產業中,支付不只是金流進出的工具,而是整個「分帳系統」的第一層。不同的支付模式,決定了平台能拿到多少錢、什麼時候拿到,以及要讓出多少給上游。

三方支付:最常見也最基本的模式

  • 結構:玩家 → 第三方支付 → 平台
  • 所需資質:必須持有支付牌照
  • 常見場景:銀行卡、虛擬幣通道、掃碼支付
  • 手續費:一般在 0.7%~1%,會依據通道類型與清算周期變動

第三方支付是「擁有支付牌照的中介」,介於玩家與商家(平台)之間,負責處理實際資金清算與結算。

四方支付:多一層結算代管,彈性更大

  • 結構:玩家 → 支付商 → 結算商(或幣商)→ 平台
  • 應用場景:某些地區不支援直接入帳時的變通策略
  • 優點:清算靈活、資金流向更難追蹤
  • 缺點:平台風控壓力上升,容易被風控機構關注

四方支付常見於「包網平台 + 代理架構」中,特別是在跨境轉換或數字貨幣場景時,會透過一層跳板帳戶做緩衝,進而達成隔離或合規過渡。

第四方支付:不持牌的支付整合商

可以理解為「聚合多家第三方支付的 SaaS 平台」,類似金流界的 API Gateway

  • 結構:玩家 → 微信/支付寶 → 第四方授權通道 → 商戶
  • 資質:無牌照(不具清算能力),但可取得主流支付接口授權
  • 優勢:
    • 費率低(與多家支付談判後拿到底價)
    • 接入快(一次串接多個支付通道)
    • 靈活性高(可自選路由與支付方式)
    • T+0 到帳(透過垫付機制,秒到帳)

這類公司其實是站在第三方支付之上,把「通道整合 + 接口管理 + 分潤控制」做得更極致。平台端只需對接一個支付商,就能快速支援多支付場景,並且配合市場需求進行分潤拆帳與即時到帳的策略設計。

從 100U 到手 99U,是怎麼少的?

當玩家充值 100U 到平台,理論上平台應該收入 100U,但實際上中間會被不同角色抽走:

抽成對象 說明 可能費率
支付商/通道商 API 費用、通道費、匯率轉換差 0.7% ~ 1.2%
第四方支付商 聚合平台/跳板錢包,可能抽成 0.2% ~ 0.5%

即便平台「表面上」賺了 GGR,實際上真正進帳的金額,可能還要扣掉這些通道成本、稅率、分潤。從這裡你會發現:

支付不是收錢這麼簡單,而是從一開始就決定了「平台到底能留下多少利潤」。

GGR:這塊蛋糕怎麼切?

在遊戲端,最核心的分帳依據是 GGR(Gross Gaming Revenue)

GGR = 玩家投注總額 – 玩家贏得的金額

GGR 就是平台從每筆下注中,理論上可以留下的「毛利」。但實際上,這塊 GGR 還會再被切成幾份:

  • 遊戲供應商:抽取 GGR 的 5~15% 作為 API 使用與運營費
  • 包網平台:若是站長模式或聯營合作,包網方可能再從剩餘 GGR 中抽走 10~20%
  • 風控損失與營運抽水:視產品設計,還可能從 GGR 中扣除額外成本

因此即便你看似賺了 100U 的 GGR,實際上平台能留下的,可能只剩 30U~50U。

從 GGR 扣到 NGR,再扣到平台真正的「利潤」

簡單邏輯:

收入來源:GGR
↓(扣掉遊戲商、支付費用)
實際營收:NGR
↓(扣掉平台自營成本)
最終利潤

平台還要自行吸收的部分包括:

  • 工程師、客服、數據營運、人事團隊
  • CRM/會員系統維運成本
  • 金流對帳、API 整合、資安稽核
  • 廣告投放、轉化漏斗、活動企劃

這些全都是在 GGR 分帳之外,額外必須承擔的營運成本。

微服務系統背後,其實就是一套分帳邏輯

你會發現平台所有微服務模組(錢包系統、紅利模組、代理分潤、支付通道)其實都是圍繞著一個核心:分帳的合理性與即時性

當你把每個角色的抽成都模型化成一條條流程、變數與比率後,整個後台就變成一個「自動抽成結算引擎」。這也是為什麼包網平台本質上更像「財務型 SaaS」而非純遊戲平台。

結語

當一個平台收進來 100U,最後真正留下多少,不只是財務問題,而是整體營運設計與商業模型的結果。

你要壓縮的是成本,但要設計的,是每一層角色都願意參與的分潤邏輯。

這就是包網產業裡看似簡單的「充值出款」,背後真正複雜且有價值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