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談到挖礦,腦海裡浮現的是「賺錢的機器」:插上電、開著風扇,過一段時間就能得到免費的比特幣。但現實是,挖礦沒有免費這回事。你要買礦機、付電費、維護機器,最後得到的比特幣,其實就是用另一種方式把錢換成 BTC。
換句話說,買礦機挖礦,跟直接去交易所買幣,本質上都是「購買 BTC」,差別只是你付出的成本結構、現金流時間點不一樣。
挖礦:分期付款買比特幣
我們用一個真實案例來說明:
假設你在 2025/09/01 購買一台 Antminer S23 Hyd 並立即投產,設定 7 年作為它的生命週期,每天都能運轉不會停機(100% uptime),你的收支結構大概會長這樣:
收入:7 年共產出 0.491 BTC
在目前網路難度下,這台機器每天可挖 0.00027926 BTC,下一次比特幣減半發生在 2028/04/12,也就是約 962 天後;前 962 天,每天挖 0.00027926 BTC → 共 0.268792 BTC,剩下的 1,593 天,獎勵減半,每天只能挖 0.00013963 BTC → 共 0.222286 BTC
合計下來,7 年總產出:
0.268792 + 0.222286 = 0.491078 BTC
支出:7 年總成本 40,928 美元
接著來看支出:
- 機器成本:13,899 USD(一次付清)
- 運營成本(電費):假設功耗 5,510W,運營費 0.08 USD / kWh
計算公式:
5,510W ÷ 1,000 × 24h × 2555天 × 0.08 = 27,029USD
把兩者加總:
13,899 + 27,029 = 40,928USD
平均持有成本
最後,我們算出這 0.491 BTC 的平均持有價格:
49,028 / 0.491 = 83,356U / USD
也就是說,只要未來 7 年內,比特幣的市場價格高於 83,356 美元,你比定投賺;低於這個價格,你就是虧錢
挖礦比定投賺錢?
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,礦機的價格其實只站總花費的一小部分,真正的大頭是營運成本,或者說只要營運成本降低,你的持有價格就能下降,舉個例子假設你的你運營費從 0.08 USD / kWh 變成 0.06 USD / kWH
你的總支出就會變成 13,899 + 20,272 = 34,171,持有均價會變成 69,736USD
在更激進一點,如果你的運營費用是 0.052USD / kWH 那麼你的總支出就會變成 31,468USD,持有均價則是 64,089USD
可以看到,只要電價便宜,挖礦的平均持有成本就會快速下降,甚至可能比市場價低很多,這也是大型礦場拼命找便宜電力的原因,兩者的關係可以用下圖展示
挖礦 vs 定投:底層邏輯
挖礦與定投,本質上都是「用法幣換 BTC」
選擇哪一種方式,取決於你想承擔什麼樣的風險,以及你相信 BTC 的長期價格會落在哪裡
- 如果你能拿到便宜電價,並且有長期持有的決心,挖礦可能讓你用更低的平均成本持有 BTC
- 如果你不想承擔礦機與運維風險,直接定投是更簡單的策略,只要堅持長期持有,並且在低價購買多一些(平常買 100U,主觀認定價格低的時候買 200U),同樣能享受比特幣升值的紅利
最後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:
誰能用最低的平均價格買到比特幣?
不論是礦機還是交易所,答案永遠是
成本更低的那一邊,才是贏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