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M 的 5 大使命 - 成為 PM 後 3 年的反思

PM 的 5 大使命 - 成為 PM 後 3 年的反思

2025-08-20

PM 的價值不在工具,而在結果:數據、落地、行銷定調、商業化與財務。從小專案管理員,走向「小型 CEO」的心路。

以前的我,總以為一個好的 PM,應該是全能型的角色: 會資料分析、能畫漂亮的 wireframe、懂專案管理、還能搞定跨部門協作

那時候我相信,技能清單越齊全,就代表越專業

但一路走下來才發現,這些都只是工具

真正決定 PM 價值的,不是你會多少技能,而是 你能不能像 CEO 一樣,對產品的成敗負責

從「你覺得我覺得」到「客觀數據支撐」

PM 在提一個需求時會接收到各種部門的「我覺得用戶…」,很多 PM(包括我)耳根子可能軟一點就被打回去了,耳根子硬一點,就會開始跟各個 stakeholder 開始 battle

就會變成「你覺得我覺得」,最後就是沒有下文

後來我才明白,我不要你覺得我覺得;我們要客戶覺得

所謂的這些「覺得」到底有沒有實際的數據去支撐

能住這件事,你就會花很多時間去驗證你真正該解決的問題是什麼?

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

如果我有 1 小時拯救世界,我會花 55 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,只以 5 分鐘尋找解決方案 找到問題,並且有客觀的數據支撐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

從「提出想法」到「推動功能落地」

以前我總覺得,PM 的工作就是把想法寫進 PRD,畫好流程圖,交出去就算完成任務

好像文件齊全了,產品就能順理成章地誕生

但現實完全不是這樣

文件只是起點,落地才是真正的挑戰

很多好點子,最後死在半路,不是因為它不夠創新,而是因為沒有人把它推到最後一哩路

資源有限、部門卡關、優先順序被擠掉…… 這些都會讓一個原本看起來漂亮的方案消失不見

我才明白,PM 的價值不是「提出什麼」,而是「讓什麼真的發生」

落地,才是對 PM 最嚴苛的考驗

從「跟行銷撕逼」到「成為他們幕後推手」

一個功能/新產品的落地,如果成績好大家皆大歡喜;成績不好各部門就會開始撕逼,產品跟行銷吵、行銷跟業務吵… 互踢皮球,但問題始終沒解決

在過去上過的許多行銷課程中,講師總會提到我們要了解客戶的想法,但這只是皮毛,了解客戶所想,說客戶想聽,能聽的話是工具,但是目標呢?

一個客戶從首次接觸到成交,有很多階段,每個階段的小目標是什麼?要讓他擁有什麼樣的想法?有什麼樣的認知?

這個責任我問為是 PM 要主導,當 PM 沒有先定調,行銷往往會迷失方向

故事該怎麼說?要打在哪個痛點?到底要放大什麼價值?

沒有人能回答!

行銷需要的不是更多的 campaign,而是更清晰的方向

PM 必須先告訴他們:

  • 用戶的痛點是什麼
  • 我們真正解決了什麼問題
  • 產品的故事要往哪裡走

當方向清楚了,行銷才有辦法專注在「放大聲量」,而不是自己摸黑試探

從「產品」到「商業化」

做產品、設計功能,是 PM 最迷人的部分

討論解決方案,常常讓人熱血沸騰

但我後來意識到:產品不是目的,商業化才是結果

一個產品再好,如果無法在市場上自我運轉,沒有營收、沒有資本回報,那它終究只是作品,不是事業

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:

  • 這個功能帶來的,不只是「體驗更好」,還有沒有實際的「付費動機」?
  • 這個產品能不能吸引投資人願意下注?
  • 它是否能在營運端跑出正向的 EU 與利潤?

對 PM 來說,商業化不只是行銷或營收團隊的責任,而是要在產品規劃的起點就納入考量

哪些功能離錢最近,離擴張最近就必須得做哪個

能決定產品生死的,不是功能做得多完整,而是它能不能「活下去」

從「單一產品」到「產品矩陣」

單一產品就算跑出成績,也很容易受限於天花板

真正能讓公司長久運轉的,是產品之間能不能互相引流、互補,形成產品矩陣?

一個產品帶來新流量,另一個產品把流量轉化為收入,第三個產品再提升留存和復購

這樣互相支撐,公司的基盤才會越來越穩

所以,當我回頭看 PM 這個角色,才真正理解為什麼大家說:

PM 是最靠近 CEO 的職位 因為我們思考的,從來就不只是功能清單,而是 這個產品、這家公司,能不能真的活下去

結語

走過這些轉折,我才慢慢理解,PM 的價值不是工具,也不是技能清單

那些資料分析、PRD、畫稿子、專案管理,固然重要,但都只是手段

真正的核心在於:

你能不能像 CEO 一樣,對市場、落地、行銷、商業化、財務結果負責

甚至放大到整個產品矩陣,思考公司怎麼在市場裡活下來、站穩腳跟

這也是我為什麼越來越相信 PM,的確是最靠近 CEO 的職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