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產品從 0 → 1,拼的不是技術有多炫,而是能不能抓到真正的問題,並且有人願意付錢解決它」
任何一個能 scale out 的產品,它 0 ~ 1 的過程基本都很相似;對於產品人,一個產品的 0 ~ 1 就是搞清楚下面這三個問題,而且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難度會一層比一層高:
- 痛點問題是否存在?
- 這個痛點夠痛到有人願意為其買單嗎?
- 願意買單的人多到足以撐起一間公司嗎?
痛點問題是否存在?抓出最能創造價值的點
確認痛點是否存在,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用戶聊天
聊,不是訪談;這個細節差別非常重要
為什麼是「聊天」而不是「訪談」?
訪談往往被當作一次性的研究任務,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;但真實世界裡,痛點會隨著時間與情境而變化,不會被一場訪談就完整捕捉。
如果我們把它當作「聊天」,那就意味著這是一個 持續、長期、隨機捕捉的過程:
- 抓到機會就聊,不一定得預約正式訪談
- 不用每次都開錄音、準備問卷
- 可以融入日常對話,甚至在茶水間或社群訊息裡就能收集 insight
聊的時候可以聚焦三個關鍵問題:
- 你有這個問題嗎?
- 現在怎麼解決?擺著不管、還是花錢買方案?
- 這問題到底多痛?對生活或工作有什麼實際影響?
只有當你聽見對方講出具體故事,甚至帶點情緒時,你才開始觸碰到真正的痛點。
常見誤區:先射箭再畫靶
在確認痛點的過程中,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一開始就帶著解法去問問題
舉例:你想做一款生產力 APP,在聊天時很容易脫口而出:
「你覺得如果有個 APP 可以提升效率,你會用嗎?」
這種問法其實是把自己想做的功能當成問題,而不是去探索用戶真正的困擾
結果通常是:你得到一堆「聽起來不錯」「可以試試」的回覆,但實際上大家根本沒有那個痛
痛點的本質:往外退一層
痛點的本質,往往不在你一開始看到的那一層
拿「生產力」當例子,你需要往外退一步問:
- 為什麼這個人會想要提升生產力?
- 是工作真的太多,人手不足?
- 還是他常常把時間花在瑣事上卻沒察覺?
- 抑或是壓力導致他閒不下來,一焦慮就找事做,卻沒有抓到平衡?
當你能退到更上層的「Why」,你就有機會抓到問題的核心驅動力
而你之後設計的產品功能、行銷活動、用戶引導,成效很大程度都取決於這一層洞察
這個痛點夠痛到有人願意為其買單嗎?
確定問題存在之後,下一關是 「痛到願意付錢」
這一關明面上叫做「痛點有夠痛」嗎?但實際上,他在問題的是你的產品能多大程度的帶我走到理想的彼岸?
這時你會發現,要打破這一關,很大部分是取決於先前你對痛點本質的探索
舉個例子
- 如果用戶的痛點是「事情太多做不完」,他願意為工具付費的理由,是「可以幫我節省 2 小時」。
- 但如果本質是「他其實時間管理沒問題,而是焦慮感讓他一直想做事」,那你給他再多自動化工具也無法解除焦慮,他自然不會付錢。
只有當產品對準真正的核心驅動力,解決掉最痛的一環,才有收費的空間
先有收費空間,才有殺價空間
很多成長黑客或行銷文章會強調「降低用戶進入門檻」,例如免費試用、便宜入門方案
降低門檻的前提,是產品必須先有明顯的收費空間:
- 你得先能提供足夠的價值,讓用戶覺得「值得花錢」(即便人數不多)
- 接著再透過試用、入門包等方式降低初次體驗的心理成本
如果產品壓根解決不了用戶最痛的問題,再怎麼打折、免費也只是短暫吸引,不會留下真正的付費客戶
略過收費空間直接談殺價,本質上就是耍流氓
願意為其買單的人夠多,能撐起一間公司嗎?
你找到了真痛點,也讓一部分人願意掏錢買單
但這時要問的關鍵問題是:「願意付錢的人有沒有多到足以撐起一間公司?」
我們不討論藉由資本擊鼓傳花到 IPO 收割股民的資本操作,只討論在多少營收規模以及用戶下,能夠支撐一個公司運轉?
這個問題的本質,不是單純算「人頭夠不夠多」,
而是要回到你的商業模式與單位經濟模型(Unit Economics):
- 你是走 高單價、利基市場,靠少數高價客戶支撐公司?
- 還是走 低單價、廣泛市場,靠大量用戶拉高總營收?
不論你是哪種公司?你的收入 > 獲客 + 營運成本,並具備擴張空間,才有可能吸引到投資人投資
投資人的邏輯:VC 真正在乎什麼
VC 並不只看「你能不能賺錢」
而是看 「這門生意能不能在幾年內用高速成長,換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估值」
因為 VC 玩的本身就是資本上的回報遊戲
VC 的錢也是別人投資給他的,在術語上我們會稱之為 LP(Limited Partner, 有限合夥人)
這些 LP 可能是退休基金、家族辦公室、大型企業,他們對 VC 也有績效要求
VC 要在 5–10 年的基金週期內,找到能 10x、50x、100x 回報的公司
來填補其他失敗投資帶來的損失,並交出亮眼報表
所以 VC 不可能像創業者一樣,用一生時間陪你慢慢長大
他們需要的是:在有限時間內,讓你的公司快速成長到能夠被下一輪更大資本接手,或被市場高價收購 / 上市
因此 VC 真正在意的是:
- 市場夠大且成長快:TAM 不大、增長有限的行業,再穩定也不會吸引 VC
- 成長速度快:能否用資金換成短期內的指數級增長,而不是慢慢線性擴張
- 可被接手(Exitability):幾年後能否被收購或 IPO,因為這是 VC 的回收方式,沒有退出機會,就算你能長久經營也是「好公司,不是好投資」
- Unit Economics 合理:雖然初期可以燒錢搶市場,但 VC 想看到核心業務模式最終能跑出 LTV > CAC
所以,VC 的資金本質上是助燃劑,不是長期耐燒的木柴; 它適合加速原本就能跑起來的引擎,而不是幫你養一輛慢速成長的車。
創業者該有的心態
當你打算拿 VC 的錢,就意味著你也同意走上 「快成長、快擴張、快退出」 的路線。
否則,你可能更適合選擇:
- 走 自給自足(Bootstrapping),用現金流慢慢滾動
- 或找 策略型投資人(Strategic Investor),配合產業長期布局
因為 VC 的遊戲規則就是:
短時間內換取最大化的資本回報,
而不是陪你打造一個能慢慢長大的永續型中小企業。
結語:0 → 1 的關鍵,是對問題的誠實
回頭看整篇文章,產品從 0 → 1 的路徑其實非常單純,但不容易:
- 痛點問題是否存在?搞清楚世界上真的有人遇到這個問題,而不是自己腦補
- 這個痛點夠痛到有人願意為其買單嗎?只有真正解決用戶最痛的一環,才有收費空間
- 願意買單的人多到足以撐起一間公司嗎?商業模式與單位經濟模型能支撐公司長大,才能吸引資本進來加速
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難度一層比一層高,前一關卡不過,後一關的討論都只是幻覺